空城

《两度贴》辨析之从“录状”性质看收贴“奴”应不在京

好专业,状报即邸报,即中央地方通信的渠道。收信人跟京城人士无关

孤不温柔:爱妃发嗲让寡人如何嘤嘤嘤:

  




  这是一篇上世纪九零年代的人大的一个有意思的小文章,也很意外的提到了《两度贴》里的“录状”问题,这就是“辽东消息”的呈现方式——到底是不是报纸,不是我们这里所要讨论的。受到这篇文章的启发,姑且不管是否绝对正确,我又去检索了一下关于相关的知识:


  “以‘敦煌报’为代表的唐代进奏院状,是一种和后来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。它以传报朝廷方面的信息为主要内容,由地方一级军政单位在首都的派驻机构向下传发,因而带有一定的官方性质,但并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。它保留了不少官文书的痕迹,但并不等于官文书。它具有某种报纸的性质,如广泛采集新闻,先于官文书传布消息等等,但在定期、公开发行等方面,还不完全具备正规报纸的要素,因而,只能属于一种由官文书向正式官报转化过程中的原始状态的报纸。


  1988年华中科技大学吴廷俊先生发表《从归义军进奏院状的原件看唐代进奏院状的性质》,对“进奏院状”性质又提出不同看法。他认为不列颠图书馆所藏唐归义军进奏院状“只具有情报性质”,因为它“只对个人抄送,以藩镇个人为唯一读者,并且带有想当的机密性”。”——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《唐代邸报研究文献综述》


  这里提到的“进奏院”是中晚唐时期的一个机构,似乎不太好能直接应用到初唐贞观。但是“邸”这种设置的存在,我又好奇的去继续检索:


  诸侯入朝


  贞观元年十一月。梁州都督窦轨请入朝。上曰。君臣共事。情犹父子。外官久不入朝。情或疑惧。朕亦须数见之。问以人间风俗。许令入朝。至十五年正月。上谓侍臣曰。古者诸侯入朝。有汤沐邑。刍禾百车。待以客礼。汉家故事。为诸州刺史郡守。创立邸舍于京城。顷闻都督刺史充考使至京师。皆赁房与商人杂居。既复礼之不足。必是人多怨叹。至十七年十月一日下诏。令就京城内闲坊。为诸州朝集使造邸第三百余所。上亲观焉。至永淳元年。关中饥乏。诸州邸舍。渐渐残毁。至神龙元年。司农卿赵履温希权要。奏请出卖并尽。至建中元年十月二十九日敕。每州邸第。令本州量事。依旧营置。至二年五月十四日。户部奏。若令州府自置。事又烦费。伏请以官宅二十所分配。共给诸州朝集使。敕旨。宜依。二十年。有司上言。按汉仪注。朝贺正月。常一王四侯。十余载一至。又按史记。诸侯王朝凡四见。留长安不过二十日。今诸王入朝者甚多。非其示之简要。宏之礼节。既乖古制。有亏前典。臣请每岁二王入朝。礼毕还藩。敢以义请。从之。——《唐会要卷二十四》


  可见,唐朝最早的邸就是李二于贞观十五年正月在京设立的,用于都督刺史入朝事务。


  史书记载周时“方伯朝见天子,有汤沐之。”至汉朝时期,则被称为——《西汉会要》:“郡国皆有邸,所以通奏报,待朝宿也。”可见唐朝其实也是参考并沿用旧制:无论是初唐的都督刺史、还是中晚唐的藩镇都在京城置,《旧唐书代宗本纪》记载:“甲寅,诸道邸务在上都,名曰留后,改为进奏院”,即上都留后,以大将军主之,可入见皇帝,陈述事件;代宗大历十二年改称上都知进奏院,置进奏官,掌章奏、诏令及各种文书的投递承传;后由朝官监领。当然不止叫法有所不同,具体功能上前期职能相对简单,远不如中后期的进奏院来的功能复杂,也不如进奏院的情况清晰。


  所以简单梳理了这种略显枯燥的制度化构建以后,我们再来看“录状”,其实打开了一个新的角度:


  如果这个“录状”的本质是“邸报”,那有没有一种可能是说明这次《两度贴》小纸条的沟通,是皇帝与诸侯之间的一次信息交流?即贞观年间李二跟出京就藩的儿子们之一的一次信息交流呢?贞观十四年十二月“乙卯,高丽世子相权来朝”,次月,李二就要给都督刺史们在京设邸了——“辽东消息”这不就能来几个组合了吗?不合理吗?


  而且吧,“状”的内容,可能也未必有多情报——《文苑英华》二五四唐王建《赠章州郑大夫》:“报状拆闻知足雨,赦书宣过喜无囚。”说明当时的报状包括“天气通报”一类的内容。如果天气预报都可以录状,那么这个“辽东消息”可能也不如某些粉脑补的有多了不得一般人随便不能看,可能包含如下信息(我脑补的):


  辽东上个月下大雪,大雪压垮了四方馆的马舍,死了四个人八匹马。下面州县要注意抚恤,并注意高丽世子的安全。


  辽东最近东北虎出没,州县要注意防范,不要让🐯伤到了高丽使团。


  ……等等。


  当然绝大多数主要的内容还是跟军国大事相关——但是军国大事,也分一二三四不同方面的事不是?就比如各地都督刺史定期回京朝见这种事也是军国大事:你看今天特首来述职,CC踢V要不要新闻一下?何况你我今天还能键政一下呢。因此假如“录状”还是个“报纸”,那更加是可以广而告之的。


  综上所述,在“录状”是“邸报”的情况下,《两度贴》别说跟武姐夫无关了——因为他从来没离开过京城,跟所有在京的皇子藩王可能都没有太大关系,因为“邸报”是一种地方与中央保持并加强联系的方式,在京的皇子藩王又不参与地方庶务的活动,也就无所谓是否要送“邸报”了。


  


  

评论

热度(150)